返回

崇祯十七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崇祯十七年】第三章(第2/3页)

首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目录


搜索,用户注册与阅读记录,书架等功能重新开放

百度搜索新暖才文学网,即可找到我们,网址为拼音缩写https://www.xncwxw3.com
(前面加https,http可能无法访问),
即将改版,更多精彩小说请点击"首页-分类-其他小说"

新暖才文学网网址找回安卓APP,防止网址丢失!


    多么艰难,他都不会是孤身一人。

    御花园中的绿柳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坚定与温暖,随风轻轻摇曳,仿佛在为

    大明朝的新政策喝彩,为崇祯帝的英明决策而欢呼。

    阳光下,九角凉亭里的帝后二人,正共同描绘着大明朝更加美好的明天。

    九角凉亭下的这一刻,不仅记录了崇祯帝对国政的关怀,也见证了他对民生

    的深情。

    在御花园的湖边,崇祯帝与周皇后手牵手,悠然地沿着蜿蜒的小路散步。

    两人的身影在和煦的阳光下拉得长长的,投映在刚刚解冻的湖面上,泛起层

    层波纹。

    他们一边散步,一边继续讨论着国家大事,话语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

    望。

    周皇后的智慧和见识,常常给崇祯帝带来新的启发,而他的决断与胆识,也

    让她感到无比的安心。

    一阵微风拂过,轻柔地吹起了周皇后的长发。

    几缕发丝随风飘扬,不经意间拂过崇祯帝的脸庞。

    他停下脚步,用手轻轻地抓住那些顽皮的发丝,放在鼻尖轻嗅。

    「好香的味道。」崇祯帝轻声赞叹,眼中流露出深情的笑意。

    周皇后闻言,不禁轻笑出声,「呵呵。」她的笑声如同春风中的银铃,清脆

    而悦耳。

    周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花儿在阳光的照耀下竞相开放,散发出阵阵清

    香。

    周皇后的目光中带着一丝期盼,她轻声对崇祯帝说:「皇上,自您登基以来,

    国事繁忙,后宫亦需添。贱妾身为皇后,愿为皇室开枝散叶,为皇上诞下皇子。」

    崇祯帝闻言,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许。

    他深知周皇后的贤德与忠诚,也理解她对皇室未来的关切。

    他握住周皇后的手,语气温和而坚定:「皇后,朕亦有此意。你我夫妻一体,

    朕相信你定能为朕带来聪慧的子嗣。」

    周皇后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皇上,

    贱妾定会精心调养,不负皇上所望。」

    崇祯帝微笑着点头,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朕期待那一天的到

    来,我们的皇子将继承大明的江山,继续我们的事业。」

    两人的笑声在御花园中回荡,引来了树上鸟儿的和鸣。

    他们继续沿着湖边的小路前行,身后跟着十几个宫女和太监,他们保持着适

    当的距离,既不打扰帝后的私密时刻,也随时准备着听候差遣。

    树影婆娑,随着微风在地面上摇曳生姿,阳光透过树梢,洒在湖面上,闪烁

    着金色的光芒。

    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宁静的画面,仿佛连时间都在这一刻放慢了脚步。

    崇祯帝与周皇后的背影渐行渐远,但他们的对话和笑声,却在御花园中久久

    回荡,成为了这个春日里最美好的记忆。

    而他们对于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也如同这春日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照亮了大明朝的每一寸土地。

    新政策的消息如同春风一般,迅速在畿辅地区传播开来,百姓们听闻崇祯帝

    的决定,心中充满了欣慰与希望。

    田间地头,茶馆酒肆,处处可闻人们交口称赞皇帝的仁政,对未来充满了期

    待。

    然而,在朝堂之上,新政策的波澜却引起了一些官员和地方势力的忧虑。

    他们担心改革会触动自己的利益,心中开始酝酿着不满与反对。

    这些官员聚集在暗处,窃窃私语,交换着彼此的担忧与计划。

    「这新政策…对我们来说,可不是好消息。」一位地方官员低声说道,眉头

    紧锁。

    「是啊,若真按此法执行,我们的收入…」另一位官员附和着,语气中带着

    不甘。他们知道,若要反对,必须小心翼翼,毕竟崇祯帝的权威不容挑战。而且,

    王承恩的监督执行,也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但是,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

    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默,「必须想办法,让这政策…至少在我们这里,行不通。」

    尽管心中有着反对的心思,但这些官员也明白,没有一个人敢成为第一个站

    出来的。

    他们需要更多的同盟,更多的支持,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对抗新政策。

    在畿辅地区的普通百姓家中,人们则在为新政策的到来而欢欣鼓舞。

    他们围坐在火炉旁,谈论着崇祯帝的英明,期待着生活能够得到改善。

    「听说了吗?皇帝要改革征派的方法,我们的日子会好过一些了。」一个老

    农满脸期待地说。

    「是啊,崇祯帝真是个明君,我们有希望了。」旁边的村民附和着,眼中闪

    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在朝堂与民间,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在蔓延。

    一方面是百姓的期待与希望,另一方面是部分官员的忧虑与反对。

    而这一切,都将成为崇祯帝治国路上的考验。

    正月十二日,紫禁城内,朝会的气氛庄严肃穆。

    崇祯帝站在乾清宫里,面对着群臣,他的声音铿锵有力,训诫着在场的每一

    位官员。

    「阉党垮台,职掌还之各司。」

    崇祯帝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群臣务必致忠竭节,洗刷积弊,为国节财,

    为民择吏。」他的训诫不仅是对群臣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承诺。

    他强调,一切奏议有关国计者,必须遵从祖宗成法,不得妄议纷更。

    这表明了崇祯帝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传统法制的坚定态度。

    崇祯帝以身作则,勤于政事。

    他始终坚持经筵与日讲,这不仅是学习儒家经典的过程,更是听取讲官意见、

    与朝臣讨论时事的重要渠道。

    即使边报纷纭,国家大事不断,经筵、日讲依然如故,甚至更加精勤。

    「鸡鸣而起,夜分不寐。」这是崇祯帝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宫中极少宴乐之事,他的生活简朴而自律,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责

    任感。

    除了盛暑严寒之外,崇祯帝都会在乾清宫或文华殿召见重臣,讨论政事。

    他的勤政不仅体现在日常的朝会上,更体现在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处理上。

    朱由检从未懈怠于批阅奏章,往往批阅至丙夜不休,甚至还在半夜下达圣旨。

    他的勤勉和努力,被臣下誉为「汉、唐以来良所稀见」,在明朝皇帝中以勤

    勉著称。

    崇祯帝的勤政和坚持,为大明朝带来了新的气象。

    他的行动和决策,深深影响了朝堂上下,也让百姓看到了国家复兴的希望。

    在这个正月十二日的朝会上,崇祯帝的话语如同晨钟暮鼓,唤醒了每一位官

    员的责任感,也为大明朝的明天指明了方向。

    在崇祯帝即位之初,朝堂之内的局势错综复杂。

    魏忠贤及其党羽的覆灭,使得朝中出现了权力的真空。

    黄立极、施凤来等依附魏忠贤的阁臣相继被弹劾而去职,朝堂之上亟需新的

    血液和力量。

    为了挑选新的阁臣,崇祯帝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枚卜」(抽签)。

    这一方式不仅体现了他对天意的尊重,也显示了他试图通过一种更为公正透

    明的方式,来选拔贤能。

    早在天启七年(1627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乾清宫内,崇祯帝召集了大臣和

    科道官,举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选拔仪式。

    首先,他率领众人拜天祈祷,祈求上苍的保佑,希望选出真正能够辅佐他治

    理国家的贤臣。

    接着,他将推荐的阁臣姓名一一写出,装入金瓯之中。

    这一金瓯,象征着皇权的神圣与庄严。

    在众人的注视下,崇祯帝用筷子挟出一个个名字。

    先挟出的是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四人。

    这四人,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挑选出的人选,他们的才干和品行都得到了崇

    祯帝的认可。

    然而,面对时局的艰难,群臣纷纷建议扩大阁臣的数额,以应对国家的多重

    挑战。

    崇祯帝听取了众人的意见,再次用筷子挟出周道登、刘鸿训二人。

    这六人被一并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

    李标因其卓越的才干和威望,被任命为内阁首辅,成为朝中的重要辅佐。

    然而,来宗道、杨景辰因曾名列三朝要典副总裁,在半年后毁三朝要

    典之际去职,这也反映了崇祯帝对于清除魏忠贤余毒的决心。

    这一事件不仅在朝堂上引起了震动,也在民间传为佳话。

    人们惊叹于崇祯帝的英明和决断,同时也对新阁臣寄予了厚望。

    朝堂之上,新的气象正在形成,而大明朝的未来,也在这一刻悄然开启新的

    篇章。

    时间流转至二月初一日,辽东的局势再次成为朝堂关注的焦点。

    辽东督师尚书王之臣的奏章,如同一道惊雷,唤醒了大明朝对这片边陲之地

    的重视。

    辽东,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曾是大明的骄傲。

    然而,由于连年战乱和外患,这片土地已被弃掷七年之久。

    王之臣的奏章,不仅是对辽东现状的陈述,更是对未来的规划和期望。

    在乾清宫朝会上,王之臣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辽地千里,已弃掷七年,今

    欲尺寸收复,惟在辽民实辽地。」他提出的策略,旨在通过激发辽东百姓的自身

    力量,来逐步恢复这片土地的生机。

    他建议,对于有力量的民众,应允许他们自行开垦土地;而对于无力开垦的

    民众,则由政府酌借屯本为资,待秋收时再征还。

    这一策略,既考虑了民众的实际能力,也体现了政府的支持与关怀。

    王之臣进一步提出,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将土地分为三等:近城处泉甘土

    沃的土地为上等,三年起科;稍远而瘠的土地为中等,五年起科;至于穷边沙鹵

    之场,则为下等,永不起科。

    这一分级制度,旨在公平合理地分配资源,同时激励民众积极开垦。

    崇祯帝听后,深以为然。

    他知道,辽东的稳定与繁荣,对于大明朝的边防至关重要。

    因此,他立即下旨,批准了王之臣的奏章,并命令相关部门复允行。

    「部复允行。」这四个字,不仅是对王之臣奏章的批准,更是对辽东百姓的

    承诺。

    崇祯帝希望通过这一政策,能够激发辽东百姓的积极性,逐步恢复这片土地

    的繁荣。

    当晚,月色洒满承乾宫,崇祯帝在繁忙的国事之余,驾临此地,与田妃共度

    温馨时光。

    晚宴过后,两人梳洗妥当,褪去了一天的疲惫,靠在床头,享受着这难得的

    宁静与亲密。

    崇祯帝手中轻握着一把精致的扇子,扇面上绘着清雅的兰花,那是田妃亲手

    所绘,每一笔都透露着她的才情与心思。

    两人并肩坐着,细细端详着扇面上的兰花,仿佛在品味着彼此的心意。

    「这扇子,是朕的宝贝。」崇祯帝轻声说道,眼中满是温柔。

    田妃轻笑着回应:「那你乾清宫案头的群芳图,就不是宝贝?」她的话语中

    带着一丝俏皮,挑起了话题。

    「不是宝贝,朕能置放于案头?」崇祯帝笑着反问,他的回答充满了机智与

    深情。

    「算皇上嘴甜。」田妃轻声笑道,她的笑容如同春花初绽,温暖而明媚。

    「我最大的宝贝,就是田妃,你呀。」崇祯帝转头看着田妃,眼神中的爱意

    溢于言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