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崇祯十七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崇祯十七年】第十章 以计对计(第3/5页)

首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目录


搜索,用户注册与阅读记录,书架等功能重新开放

百度搜索新暖才文学网,即可找到我们,网址为拼音缩写https://www.xncwxw3.com
(前面加https,http可能无法访问),
即将改版,更多精彩小说请点击"首页-分类-其他小说"

新暖才文学网网址找回安卓APP,防止网址丢失!

兵,

    要赶在袁崇焕前面。」

    皇太极的脸上露出了坚定的神色,「时间就是一切,立刻出发,绕道西北走

    顺义方向,再南下攻打北京,到北京再与袁崇焕决一死战。」他的声音在帐篷内

    回荡,如同战场上的号角,激励着每一位将领。

    「吾皇万岁,吾皇万岁,吾皇万岁。」众将们齐声道,他们的声音中充满了

    对皇太极的忠诚和对胜利的渴望。

    帐篷内的气氛瞬间被点燃,每一位将领的眼中都闪烁着斗志和决心。他们知

    道,即将踏上的是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道路,而他们将跟随皇太极,为了女真

    的荣耀和胜利,勇往直前。

    皇太极大手一挥,下达了出发的命令。帐篷外,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整理

    装备,准备行军。战马嘶鸣,战旗飘扬,整个营地充满了紧张而有序的气氛。在

    皇太极的带领下,女真军即将踏上一条新的征途,目标北京。

    十一月十五日,天刚蒙蒙亮,皇太极的命令已经在女真军中迅速传达。三千

    精挑细选的女真兵,作为先锋部队,踏着晨露,前往通州。他们肩负着重要的任

    务——观察渡口的情况,牵制通州的明军,为皇太极的大军争取时间和空间。

    皇太极本人则率领大军从三河县出发,旌旗蔽日,战马嘶鸣,女真兵们的眼

    神中闪烁着坚定和勇猛。他们知道,即将面临的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斗。

    先锋部队在通州附近捕获了一名汉人,这名汉人衣衫褴褛,面色苍白,显然

    在战乱中吃了不少苦头。女真士兵将他带到皇太极面前,皇太极用锐利的目光审

    视着他,询问有关明朝军队的消息。

    这名汉人虽然惊恐,但在皇太极的威严面前,他还是结结巴巴地报告了大同、

    宣府两个边镇总兵的军队都驻扎在顺义县城的消息。皇太极听后,眼中闪过一丝

    精光,立即派遣阿巴泰和岳托,率领二旗女真军和蒙古仆从军前往攻击该地区,

    兵力达到六万五千兵力。

    在顺义,明朝的满桂和侯世禄率领的军队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满桂身披

    重甲,手持偃月刀,他的眼神坚毅,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女真军,他毫不畏惧,大

    声呼喊着鼓舞士兵的士气。侯世禄同样勇猛,他挥舞着战刀,身先士卒,冲杀在

    最前线。

    战斗打响了,满桂和侯世禄率领的明军与女真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战场上,

    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双方士兵都在为生存而战,为荣耀而战。满桂和侯世禄身

    先士卒,他们的身影在战场上显得格外醒目,他们的勇猛激励着每一位士兵。

    在女真军的猛烈攻势下,满桂和侯世禄所率领的明军虽然英勇无畏,但兵力

    上的悬殊使得战局逐渐向不利的方向发展。女真士兵如同一波又一波的海浪,不

    断冲击着明军的防线,每一次撞击都让明军的阵脚更为松动。

    战场上,满桂挥舞着手中的偃月刀,每一次挥动都带着破空之声,斩落敌军

    的兵器和盾牌。他的战马在战场上穿梭,马蹄下尘土飞扬,但他的眼神坚定,不

    断鼓舞着周围的士兵。侯世禄则如同一尊铁塔,立于战场之中,左臂的伤痛似乎

    并未影响到他的战斗力,每一次挥刀都充满了力量。

    然而,随着战斗的持续,明军的伤亡逐渐增加,女真军的包围圈也在逐渐缩

    小。满桂和侯世禄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决断。他们知道,若再不撤退,

    恐怕整支军队都将被围歼于此。

    " 撤退!" 满桂高声下令,声音中带着一丝不甘和悲壮。侯世禄也高举战刀,

    响应着满桂的命令," 兄弟们,随我撤!"

    明军士兵们在将领的指挥下开始有序后撤,尽管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愤怒,但

    他们知道,只有活着离开,才能有朝一日再回来复仇。满桂和侯世禄断后,确保

    士兵们能够安全撤离。他们的战马在战场上来回奔驰,为撤退的士兵争取宝贵的

    时间。

    女真军见明军撤退,立即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追击。但满桂和侯世禄并未放弃

    抵抗,他们在撤退的同时,不断组织反击,用箭雨和火炮阻挡追兵的步伐。明军

    虽然撤退,但并未溃散,他们在将领的带领下,逐渐撤出了顺义,留下了一片狼

    藉的战场和无数女真军的尸体。

    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地平线上,满桂和侯世禄带领着残部终于撤到了安全

    地带。他们虽然战败,但并未失去士气,反而在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他们相

    信,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一定要保卫大明,保卫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这次撤退,

    只是暂时的,他们必将重整旗鼓,再次与女真军决一死战。

    满桂和侯世禄的军队,被迫撤退到北京。侯世禄带着重伤,忍受着剧痛,但

    他的眼中依然闪烁着不屈的光芒。在十八日,他终于回到了北京,虽然战败,但

    他的英勇和坚韧,赢得了崇祯帝和百姓们的尊敬和敬仰。

    这场战斗,虽然明军战败,但满桂和侯世禄的英勇表现,却成为了人们心中

    的英雄。

    由于明军撤退得既远又快,女真军队虽然乘胜追击,但斩杀的明军并不算太

    多。然而,战后结算,女真军依然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一千多匹马和一百多只

    骆驼。这些战利品不仅补充了女真军队的物资,也进一步提振了士兵们的士气。

    顺义县城的知县,在女真军队的威压下,率领当地群众投降了皇太极。他们

    站在城门口,面色苍白,眼神中充满了无奈和恐惧。皇太极坐在战马上,审视着

    投降的知县和群众,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表情。这场战斗不仅削弱了明军的力

    量,也扩大了女真军队的领土和影响力。

    然而,在撤退的途中,侯世禄的宣府镇军队却出现了崩溃。士兵们失去了组

    织和纪律,开始四散逃命。他们在恐慌和混乱中,一路劫掠民间的村庄,抢夺粮

    食和财物,以求生存。

    乡民们惊恐地看着这些溃兵,他们纷纷逃到山林中躲避。乡民们在笼统地传

    报:「援兵在抢劫剽掠!」然而,在口口相传中,有人错误地将「援」误解成

    「袁」,于是传言变成了:「抢劫剽掠都是袁崇焕的军队!」这个错误的传言在

    民间迅速传播,引起了更大的恐慌和混乱。

    溃兵们不顾一切地劫掠,一直劫掠到北京城郊。如果没有顺义这场战斗拖延

    了皇太极的步伐,后果将不堪设想。北京城的守军和百姓,都在紧张地关注着战

    局的变化,准备迎接可能的攻击。

    这场战斗,虽然女真军队取得了胜利,但也暴露了明军内部的问题和矛盾。

    皇太极在战后,必须面对如何处理这些投降的知县和群众,如何稳定新占领的地

    区,以及如何应对明军可能的反击。而明军则需要反思和整顿,找出失败的原因,

    重建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整个战局,如同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皇太极和袁崇焕,两位棋手,正在这

    盘棋局上斗智斗勇,争夺着最后的胜利。而这场战斗,只是这场棋局中的一个环

    节。

    还在十一月,初五日。

    北京,寒风凛冽,紫禁城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庄严而神秘。这座古老的皇宫,

    见证了无数的朝代更迭和历史变迁,如今依旧巍然耸立,诉说着大明的辉煌与沧

    桑。

    平台,这个曾经是皇帝召见王公大臣、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如今再次成为

    了朝政活动的焦点。云台门隔开了外朝与内廷,云台东西两门向后延伸,这里不

    仅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更承载着政治与文化的重要分量。

    孙承宗,这位历经风霜的老臣,站在平台上,等待着皇帝的召见。他的身影

    在冬日的阳光下拉得老长,岁月虽然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痕迹,但那双眼睛依旧透

    露出坚定与睿智。

    崇祯帝从乾清宫南下平台,步履匆匆,没有让孙承宗等候太久。这与往常让

    臣子多等候的规矩不同,显示出崇祯帝对孙承宗这位老臣的尊重与重视。

    " 皇上,老臣又见着大明的皇上,皇上是一位青年有为的皇上啊。" 孙承宗

    跪伏于地,声音中带着激动与感慨。他的言辞中透露出对崇祯帝的敬仰与期待,

    对大明未来的憧憬。

    崇祯帝看着跪在面前的孙承宗,语气温和而恭敬," 快快请起,您贵为先帝

    恩师,又曾做过辽东督师,现该唤你什么?"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孙承宗的敬意,

    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明君的胸襟与气度。

    孙承宗慢慢从地上站起来,他的动作虽然有些缓慢,但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

    么稳健有力。他看着面前年轻的皇帝,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崇祯帝的年轻气盛、

    意气风发,以及简朴的穿着,都让孙承宗看到了大明中兴的希望。

    " 皇上贵为天子,什么人在皇帝的面前都是渺小的,请皇上直呼老臣本名。

    " 孙承宗严肃地说,他的态度中透露出对皇权的尊重,也体现了他作为臣子的谦

    逊与忠诚。

    这一刻,平台上的气氛显得庄重而和谐。崇祯帝与孙承宗的对话,不仅是君

    臣之间的交流,更是两代人对大明未来的期望与承诺。

    紫禁城的平台之上,冬日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崇祯帝和孙承宗的身上。这

    里,曾是大明朝政的中心之一,如今再次成为了君臣商讨国是的场所。

    崇祯帝目光如炬,凝视着面前这位历经沧桑的老臣。孙承宗的脸上刻满了岁

    月的痕迹,但那双历经沙场的眼睛依旧锐利,透露出不屈的意志。

    " 当年你被奸臣魏忠贤陷害辞官,现在魏忠贤早已被朕除去,朝廷正是用人

    之际,朕复你原职兼任兵部尚书,去驻守京师以东唯一的屏障通州。" 崇祯帝的

    声音坚定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孙承宗的信任和期望。

    孙承宗听到此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再次跪伏接旨," 老臣,领旨,势

    必精忠报国,万死不辞。"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每一个字都透露出对国家的忠诚

    和对皇帝的敬意。

    崇祯帝见孙承宗一再下跪,心中有些不忍,连忙请他起来就坐说话。乾清宫

    的宫女们迅速端来凳子,置放在孙承宗身后。孙承宗等到崇祯帝落坐后,也缓缓

    坐下,两人的对话在平台上继续。

    " 如今关外贼军已经攻破遵化,或要打到北京城,孙承宗你如何看法?" 崇

    祯帝问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当前形势的关切。

    孙承宗沉思片刻,然后娓娓道来," 皇上,容老臣慢慢谈起,那还是在天启

    六年,高第上任后,将关外两百里守兵全部撤回退守山海关。幸亏袁崇焕发现此

    命令的严重弊端,不撤兵,率领祖大寿和满桂死守宁远城,最后就取得了宁远大

    捷。"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袁崇焕的赞赏和对往昔战事的回忆。

    崇祯帝点头," 宁远大捷,朕知道这个事情,当初袁崇焕也全靠着你原来在

    辽东已经做好的军事准备,才得以击溃关外贼军的。"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孙承

    宗过往功绩的认可。

    孙承宗继续说道," 高第,当时以宁远被围,关门兵只有五万来弹劾我,我

    就和户部报告说,高第到山海关时一共领了十一万七千人的军饷,现只要给五万

    人的军饷就可以了。接着高第被朝廷以妄言被治罪了。"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

    奈和愤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