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明末有支无敌军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8章宽河丰收之后再升官(第1/1页)

首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目录


搜索,用户注册与阅读记录,书架等功能重新开放

百度搜索新暖才文学网,即可找到我们,网址为拼音缩写https://www.xncwxw3.com
(前面加https,http可能无法访问),
即将改版,更多精彩小说请点击"首页-分类-其他小说"

新暖才文学网网址找回安卓APP,防止网址丢失!

    众禽兽们开始争先抢着下单,然而让刘明遇有些意外的是,众禽兽仿佛像商量好的一样,县令级别的禽兽每个人采购一千斤,知州一千五百斤,知府五千斤。

    关键是,所有官员加起来,共计预售出五万四千斤,距离刘明遇想要达到的饥、渴销售还有很大的距离。

    刘明遇转念一想,就明白了这些禽兽们的打算,这是想把土豆的种子买回去,然后自己种,收获的土豆作为种子。

    不得不说,这个想法非常好。只是不太现实。

    众官员纷纷表示将来要大力推广土豆,让治下百姓也无饥饿之忧。

    “你们也别高兴得太早!”

    刘明遇也没有藏着掖着,向众禽兽解释道:“土豆也并非十全十美的!”

    孙承宗的心头一紧,急忙问道:“如此完美的作物会有什么缺点?”

    “土豆是很高产,而且很容易照料没错,但是它很容易退化,产量逐年下降,最后可能彻底失收!”

    刘明遇道:“所以,必须每过几年就作一次脱毒,换一批种苗,才能确保丰收。”

    可是孙承宗等人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反正北方一年只能种一季小麦或者豆子,了不起就是麦豆同种,多收一点豆子而已,割完小麦,田基本上就是闲着,一直要到十月上旬才能种冬小麦,种上一季土豆那叫额外收入,能丰收最好,就算是失收了,最多也是白忙活一场,对于已经收了一季小麦的农民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损失嘛,不种白不种!

    孙承宗是这样的想法,其他禽兽们的想法,当然更加禽兽了,他们想的是物稀以为贵,买上千把斤,只是为了自己种,将来自己可以卖种子,要知道亩产两千九百斤,哪怕是每一百斤五钱银子,那也是十几两银子的收益。

    牛不喝水,刘明遇也没有想着强按头,随他们去吧。

    由于是秋收期间,刘明遇的工厂,除了钢厂和煤矿、石灰以及砖窑厂暂时没有停工,其他所有人力都抽调到收割土豆的行动中。

    随着越来越多的土豆被堆积在城中的校场上,这原来是宽河守御千户所用来演练武备的校场,面积足足有五百余亩地,差不多相当于四个标准足球场地。这个校场就临时存放土豆,没有办法全部放在粮仓里,与大豆、小麦、玉米相比,土豆和红薯,都不怕雨淋。可以暂时露天存放。

    越来越多的土豆被拉回来,堆成了一座小山。负责收获土豆的刘家军士兵、百姓都目瞪口呆:“这鬼东西的产量怎么这么高?唉,要是早一点种植就好了,有了这玩意,他们就不用再饿肚子了!”

    虽然说,在宽河城干活就有饭吃,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吃饱饭,为了激励百姓们和工匠们的积极性,差异还是有的。

    就像后世有人在外面赚了钱,回头请全村人吃饭,请了所有人,等于没请,谁也不会念他的好,反而说他是傻子。所以,不同工种,不同劳动强度,所赚取的食物和报酬是不末产的。

    为了庆祝丰收的喜悦,刘明遇下令牧所群一口气杀了一百头肥猪,每头都是二百多斤大肥猪,全城共计七万余人,人人也能平均分四五两肉。虽然肉不多,可是土豆却管够,把土豆削掉皮切块扔到锅里和猪肉一起煮,让大家美美的吃了一顿猪肉炖土豆。这顿饭大家都吃得非常满意,真是太好吃了,而且还顶肚子,真恨不得把舌头都给吞下去啊!

    这段时间宽河丰收,武烈军监军王勇在请示刘明遇之后,向崇祯皇帝报捷。不对,应该是报请祥瑞,并且随着捷报奏折,还带着足足二十辆大车,共计四万余斤土豆。这是献给皇帝的土豆,自然是挑个大捡,平均每颗土豆至少超过一斤重。

    “天降祥瑞!”

    “宽河丰收,亩收三千斤!”

    “天佑大明!”

    王勇非常有责任心地请自带队,前面让十几名锦衣卫和东厂的番子,扯着嗓门大喊,还用了露布,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当然也可以用来禀告祥瑞。

    向京城报捷的队伍,像疾风一样从田野、乡村、城镇狂飙而过,每到一处,这些传骑便放开嗓门,吼着同样的话。他们的嗓子早就沙哑了,几乎喊不出声了,但仍然吼得声嘶力竭。他们只觉得心里痛快。

    自从太祖立国以来,哪一年没有饿死过人?什么时候百姓可以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答案没有,就算是大明最强盛的时候,还有地方干旱少雨,或者洪涝成灾。毕竟,大明不是弹丸小国,而是地大跨万里。

    消息从马兰峪开始,一城一城向京城方向传递而去,等王勇抵达了京城,这些传骑的嗓子已经喊不出话了。

    北京城里一切如常,达官显贵继续挥金如土锦衣玉食,贩夫走卒继续为三餐一缩奔波,流民继续为活下去而挣扎,大家仿佛像是忘记了去岁建奴肆虐京畿,忘记了建奴是悬在大明头上的一柄利剑。也忘记了大明各地狼烟四起,十数万流民正在冲州撞府,而数万明军与农民军正在前线展开血肉搏杀。

    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京城的达官贵人们无关,日子该怎么过的还是怎么过。只有在茶楼酒肆里,偶尔会听到一些热血青年议论一番,都是忧心忡忡的。

    对于北京人来说,天下大势固然很揪心,但也正因为很揪心,所以他们才不敢去过份关注,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大明朝廷让他们失望得太久了,他们害怕过份关心会继续受伤,所以选择了冷漠,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一声霹雳般的大吼打破了北京城的平静:“天降祥瑞,宽河丰收,亩收三千斤!天佑大明……”

    路上的行人倏地停下了脚步,正在叫卖的小贩下巴脱臼了似的张着跟发不出声音,正在茶楼里吟诗作对的秀才瞪圆了眼睛,所有的目光都投向那匆匆掠过的来自宽河城传骑,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然后他们又听到一声大吼:“天降祥瑞,宽河丰收,亩收三千斤!”

    此时的崇祯正端坐在龙椅上,处理着烦心事。他最大的烦心事有三桩、流寇、欠饷以及越来越严峻的财政问题。

    陕西成了重灾区,到处都是饥民,农民起义军王嘉胤占领府谷。府谷这个地方有些特殊,它地处陕西与山西交界处,与山西省之间只隔了一条河。农民起义军先入山西占蒲县,再回身占据由秦入晋的要道,行动之间隐隐体现出一种计划性与周密性。

    兵贵神速与后勤保障都做得很好,让人为之惊叹。此时,正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的张献忠也聚众起义响应。农民起义军一片形势大好……

    至此,大半个陕西尽数落入农民军手中,朝廷不得不重视如何镇压农民起义军,然而,要镇压农民起义军,就需要粮食和军饷。

    最最要命的是,崇祯现在急等着秋粮入京,恐怕会成了空欢喜一场,各地纷纷奏报,粮食欠收……

    崇祯本想调卢象升和刘明遇,只是活该农民起义军倒霉,一位大牛人踩农民起义军的尸骨,又进入了崇祯的视野。

    巡抚延绥副都御使洪承畴、总兵官杜文焕败贼张献忠于清涧。清涧这个地方不简单,是扼守延安、关中之要地。杜文焕早年间也在河套地区纵横,是一位实力战将。

    难道说,这是上天保佑大明?

    不仅仅有了卢象升和刘明遇,又出现了洪承畴与杜文焕?

    光从捷报上看,杜文焕似乎比刘明遇还猛,驱兵五百骑,追击张献忠麾下数万大军,于二百余里,斩首五千余级,俘虏一万七千余人。

    猛人,国之良将。

    就在崇祯皇帝浮想联颇的时候,值的太监曹化淳急匆匆的走了进来,一直走到金阶前,跪下道:“皇爷,武烈军监军王勇回来了!”

    “哦!”崇祯皇帝马上反应过来道:“快,快宣他进来!”

    曹化淳应了一声,下去。

    很快,王勇滚带爬的冲了进来,扑到金阶前,嘶声嚎叫道:“皇爷,大大喜,天降祥瑞啊……”

    为了给自己增添功劳,王勇可是故意几天不洗澡,甚至京城外,还故意在泥土里打了一个滚,此时的他满脸尘土,身上也是土,衣服上还带着斑驳的汗渍。

    崇祯霍地站了起来,有些难以置信的道:“大喜?”

    此时,露布到了崇祯皇帝手中:“亩产三千斤?这怎么可能?”

    崇祯虽然没有文化,可是周皇后却精通农事,崇祯要节俭,周皇后也夫唱妇随,在御花园种了几块地,种些蔬菜和瓜果。多少知道现在粮食的产出情况,看着三千斤的字样,再三确定道:“你确定是三千斤不是三百斤?”

    如果说精心种植,风调雨顺,在明朝做到亩产三百斤,并不是没有可能,但,亩产三千斤,这可是连听都没有听过。

    “奴婢不敢欺瞒陛下!”

    王勇为了增加说服性道:“日前,孙阁老曾前往宽河,四万两千亩地,正在收割,此事是孙阁老亲眼所见,奴婢还带来了祥瑞四万斤!”

    崇祯皇帝惊疑不定的时候,也感觉松了口气,孙承宗的为人在那里放着,他可是一个实诚人,从来不会欺君,更不会弄虚作假。

    过了半个时辰,刚刚到家还没有来得及歇息片刻的孙承宗来到了皇宫,他用自己的见闻,禀告了崇祯,丰收确实是真实的。

    这种粮食,不是普通的粮食,叫土豆。

    崇祯皇帝看着如此大个头的土豆:“这怎么吃?”

    说到吃土豆,王勇可兴奋了:“奴婢来做!~”

    当天晚上,崇祯皇帝也吃到了一场土豆盛宴,与孙承宗在宽河城所享受的盛宴相比,少了很多菜肴。

    崇祯皇帝吃着土豆,连连赞叹:“爽脆可口,非常不错!”

    孙承宗忽然想起了什么,喝了一杯酒,笑着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老臣以为,冠军侯遣散家财,花费十数万两银子,从番邦购买新农物,大功于社稷,朝廷应该重赏!”

    崇祯叹了口气道:“据体怎么个嘉奖法?可国库没钱!”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孙承宗道:”那就给冠军侯升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