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崇祯十七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崇祯十七年】 第五章 繁杂国事,第六章 毛文龙(第2/6页)

首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目录


搜索,用户注册与阅读记录,书架等功能重新开放

百度搜索新暖才文学网,即可找到我们,网址为拼音缩写https://www.xncwxw3.com
(前面加https,http可能无法访问),
即将改版,更多精彩小说请点击"首页-分类-其他小说"

新暖才文学网网址找回安卓APP,防止网址丢失!

廷使用,必须由有司造册送部选拔。这是为了保证阉割的

    正规性和选拔的公正性。然而,近来民间有不少人为了一己私利,违反禁令私自

    阉割,这种行为不仅危险,也严重破坏了朝廷的秩序。

    崇祯帝在上谕中明确表示,从今以后,朝廷将不再收选私自阉割的孩子,并

    且将严格按照法律来惩处这种行为。他强调,任何敢于触犯此禁令的人,都将受

    到严厉的惩罚。对于十六岁以上的罪犯,将直接对其本人及实施阉割的人处以极

    刑;而对于十五岁以下的罪犯,则将罪责归咎于主使者和实施者。

    上谕中还特别提到,如果主使者是罪犯的嫡亲祖父、父亲,将依照故杀子孙

    的法律进行科断。但如果主使者是伯父、兄长、母舅或其他亲属,他们将与实施

    阉割的人一同受到严惩,绝不宽恕。

    此外,崇祯帝还警告说,如果有人强行阉割他人孩子并企图诬赖他人,一旦

    查明真相,将反坐其罪,朝廷也不会对此姑息。他要求这道上谕要布告中外,确

    保每个人都能明确知晓朝廷的立场和决心。

    宣读上谕时,朝堂上的群臣肃然起敬,他们感受到了崇祯帝对于维护法律和

    秩序的坚定态度。这道上谕不仅是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也是对民众的一种警

    示,提醒他们要遵守法律,不要因一时的贪欲而触犯禁令。

    在民间,这道上谕的发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许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

    行为,意识到私自阉割不仅危险,而且对家庭和社会都有极大的伤害。同时,这

    也体现了崇祯帝对于保护百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感。

    随着上谕的传播,私自阉割的行为逐渐减少,人们开始更加尊重法律,更加

    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崇祯二年,二月二十三日,紫禁城内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京官考察。这是

    一次对朝廷官员进行全面审查的重要活动,旨在整顿官僚体系,清除不称职的官

    员,提升政府效能。

    清晨,随着朝霞映照在紫禁城的金瓦之上,文武百官陆续进入宫门,他们的

    脸上带着严肃和期待的神情。考察开始前,官员们在朝堂上按照品级排列,气氛

    庄重而紧张。

    崇祯帝身着龙袍,头戴帝冠,端坐在御座之上。他的目光锐利,扫视着下方

    的官员,准备开始这场关乎官员命运的考察。随着一声令下,考察正式开始。

    考察官吏一丝不苟地对官员们的品行、能力、政绩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审查。

    他们根据官员的表现,严格区分出不同的情况:

    素行不谨,即平时行为不检点的官员,有一百人被冠带闲住,即被剥夺了官

    职,留在家中反省。

    泄露机密的官员有四十六人,被降一级并调往外地任职,以示惩戒。

    才力不及,即能力不足的官员有十七人,同样被降一级并调往外地,给予他

    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年老体衰,无法继续担任官职的有十三人,被安排致仕,即退休。

    有疾病在身,无法履职的官员有八人,也被安排致仕。

    老疾,即年老且有疾病的官员有九人,同样被安排退休。

    贪酷,即贪污腐败且行为残暴的官员有八人,被革职,即被剥夺了官职。

    罢软无为,即软弱无能且无所作为的官员有三人,被冠带闲住。

    科道拾遗,即在科举考试中成绩不佳的官员有二十四人,需要重新考核。

    这次考察,是对京官队伍的一次大清洗。崇祯帝希望通过这次考察,能够清

    除那些不称职的官员,选拔出真正有能力、有德行的官员来担任朝廷的重要职务。

    考察结束后,朝堂上的气氛依然紧张。许多官员的命运在这一天发生了改变,

    有的官员因为被降职或革职而面露忧色,有的则因为安然无恙而松了一口气。而

    那些被冠带闲住或致仕的官员,心中则是五味杂陈,既有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

    也有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

    崇祯帝在御座上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的心中既有对清除不正之风的坚定,

    也有对朝廷未来的期待。他知道,这次考察只是改革的开始,要想真正振兴大明

    朝,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随着考察结果的公布,京城内外的百姓们也对这次活动议论纷纷。许多人对

    崇祯帝的决策表示赞赏,认为这是一次正义的行动,有助于净化官场,提升政府

    的公信力。而那些被处理的官员的家属,则在私下里唉声叹气,为家人的未来感

    到担忧。

    崇祯二年,三月十八日。兵科给事中宋鸣梧在朝会上上疏,详细陈述了当时

    军饷问题的严重性。他的奏疏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大明朝军饷问题背后的深层

    矛盾,引起了崇祯帝和朝臣们的高度重视。

    宋鸣梧指出,遵化台军营的兵士们,南兵每月的军饷为一两五钱,而北军每

    月仅能得到一石米,折合银一两。新设立的营兵虽然也能得到一两五钱的折色银,

    但本色米只有五斗。有马的家丁每月能得到二两三钱五分,而无马的家丁则只有

    一两一钱。这种军饷分配的不公,使得北军士兵感到极大的不满。

    更糟糕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欠饷问题日益严重。士兵们长时间领不到应

    有的军饷,生活陷入困境,甚至绝望。这种绝望的情绪在军中蔓延,最终导致了

    士兵们的集体行动。他们开始离开营地,四处寻求军饷,甚至采取了极端的手段。

    二月初三日和初八日,遵化西门外聚集了大量东游兵和榆木岭、白羊峪的援

    兵。他们在遵化西门外伐木立寨,竖起了蟒旗,旗帜上大书「赤心报国,饥军设

    粮」八个大字,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军饷的渴望。当地民众看到这一幕,

    情绪激动,与士兵发生了冲突。士兵们愤怒不已,要求得到应有的军饷,并希望

    得到潘中军的回应。

    到了三月二十二日,经过一番努力,地方官员终于抚定了哗变的士兵。然而,

    这场哗变并非孤立事件,它反映了当时大明朝军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次日,巡

    抚顺天右都御史王应豸因牟饷激变被逮捕,最终被判处死刑。这一事件震动了整

    个朝廷,也引起了崇祯帝的深思。

    崇祯帝在紫禁城中,面对着宋鸣梧的奏疏,心中充满了忧虑和焦虑。他深知,

    军饷问题不仅关系到士兵的生活,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边疆的安全。他下令严

    查各地军饷发放情况,惩处贪污腐败的官员,并下令各地官员必须按时足额发放

    军饷,确保士兵们的基本生活。

    同时,崇祯帝也意识到,仅仅依靠严惩和命令是不够的。他需要从根本上改

    革军饷制度,确保军饷的公平合理分配。他召集了朝中的重臣,讨论如何改进军

    饷制度,如何更好地保障士兵的利益。

    崇祯二年,三月间。大明朝的西北边陲风云突变。朝廷任命左副都御史杨鹤

    为总督,负责三边的军事和政务。杨鹤,字修龄,出身于湖南常德的武陵,是一

    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官员。他曾因得罪权势滔天的魏忠贤而被免职,但在崇祯帝即

    位后,得以复官,并被提拔为左副都御史。

    杨鹤的任命,正值关中地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朝廷急需一位有能力、

    有经验的官员来稳定局势。杨鹤因其在朝中的声望和过往的政绩,被选为这一重

    要职位。他被拜为兵部尚书,总督讨伐农民军,肩负起了平定叛乱、恢复地方秩

    序的重任。

    在杨鹤到任之前,商洛道参政刘应遇已经先发制人,击斩了起义军领袖王二

    于白水,并追击至汉南,斩杀了另一位起义军领袖王大梁。督粮道参议洪承畴也

    已成功击破了王左桂,使得起义军遭受了重大打击,许多义军成员被诛灭。

    然而,尽管前任官员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农民起义的火种并未被彻底扑灭。

    起义军在经历了初期的挫败后,反而变得更加激进和顽强。杨鹤到任后,面临的

    是一个日益复杂的局势和不断增长的起义军力量。

    杨鹤到任后,迅速投入了对农民起义的镇压工作。他督军不利,面对起义军

    的灵活机动和民众的支持,官军的行动屡屡受挫。起义军不仅在军事上给官军造

    成了压力,更在心理和政治上对朝廷构成了挑战。

    起义军的日益增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连年的灾荒、沉重的赋税

    和官吏的腐败,使得民众生活困苦,怨声载道。起义军的口号和行动,触动了民

    众的共鸣,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起义的行列中。

    面对这一局面,杨鹤深知单靠武力镇压是不够的。他开始尝试采取更为灵活

    和人性化的策略,希望通过改善民生、减轻赋税和严惩腐败来赢得民心,从根本

    上削弱起义军的力量。

    他下令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严惩贪污腐败,确保政策的落实。同

    时,他还推动地方官员与民众进行沟通和协商,解决民众的实际困难,缓和社会

    矛盾。

    然而,尽管杨鹤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局势依然严峻。起义军的规模不断扩大,

    行动越来越大胆。杨鹤的军队在多次交战中屡屡受挫,士气低落。他意识到,要

    想彻底平息这场起义,不仅需要军事上的胜利,更需要政治和社会上的全面改革。

    在紫禁城中,崇祯帝和朝臣们密切关注着三边的局势。他们对杨鹤寄予厚望,

    希望他能够尽快稳定局势,恢复地方秩序。然而,随着起义军的不断壮大,朝廷

    的忧虑也在增加。

    崇祯帝在朝会上多次询问杨鹤的进展,并对他表示了支持和信任。他深知,

    这场起义不仅仅是军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他下令各地官员加强配合,确保杨

    鹤能够得到充足的支持和资源。

    崇祯二年,四月初九日,陕西的夜空被战云笼罩。义军领袖王佐桂率领着起

    义军,向耀州(今陕西耀县)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耀州城下,火光冲天,杀声震

    耳欲聋,起义军的攻势如同汹涌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

    与此同时,洪承畴作为督粮道参议,迅速做出反应。他集结了官兵和乡勇共

    万余人,分成十二营,形成了强大的防线和攻势。洪承畴的军队训练有素,装备

    精良,是大明朝在陕西地区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云阳(陕西泾阳),洪承畴的军队将王佐桂的部队围得水泄不通。云阳城

    内,王佐桂的起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面对官兵的重重包围,形势岌岌可危。洪

    承畴的军队在城外安营扎寨,准备一举歼灭起义军。

    然而,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天色突变,夜幕中突然雷声轰鸣,暴雨如注。

    雷雨交加的夜晚,为王佐桂提供了一个突围的良机。起义军趁着夜色和雷雨的掩

    护,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

    起义军在王佐桂的指挥下,勇猛地冲向官兵的包围圈。雷雨声掩盖了他们的

    行动声,闪电的光芒为他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官兵们在突如其来的暴雨中措手

    不及,起义军趁机突破了重围。

    突围成功后,王佐桂不敢有丝毫停留,他率领着残部急速撤离。他们穿越了

    淳化,进入了神道岭。神道岭地势险要,是逃亡的理想之地。在这里,起义军可

    以暂时避开官兵的追击,获得喘息和重整旗鼓的机会。

    而对于洪承畴来说,这次围剿的失败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在反思中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